《马约翰与排球队解散风波》

原创 袁帆 清华校友总会订阅号 2020年10月16日 12:00 北京

图片
马约翰雕像

马约翰(1882—1966)在清华发展史上是一位价值独特的著名人物,他从 1914年进入清华开始其教育生涯,对清华体育发展以及对清华精神塑造所作的贡献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传奇,形容他为清华体育“教父”一点也不夸张。在人们的印象中,马约翰就是那个在清华运动场上常常挥着拳头对学生高呼“Fight ,fight ,fight !Fight to the finish,never give in.”(拼!拼!拼奋斗到底,决不放弃)[1]的严厉教授;就是那个曾经在早期清华一人指导棒球、足球、篮球、游泳、田径等几个代表队的体育专家;就是那个一年四季都身穿单衣薄裤坚持锻炼,满面红光的“全中国最健康的人”!

其实,马约翰成为最著名的中国体育教育家也有一个积累过程,是他经年累月成功进行体育教授实践的结果,这中间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会遇到学校、社会、个人等各种矛盾,甚至经受各式“风波”。而正因为他能妥善处理矛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波都坚持“体育育人”的理念,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

一 罕见启事 事出有因

在1931年5月出版的《清华周刊》(副刊)第35卷第八九合刊上,登载有一则《马约翰启事》,全文如下:

图片
马约翰启事

启者约翰,近月以来,为公义所迫,多次服务于华北及北平公共体育团体,以致对于本校校队练习,多所耽搁,而尤以队球队,自成立以来,在本年约翰指导之下,虽常为排表练习,但一月来终未得一次临场指导,负此大好练习辰光,殊为可惜!队员致有因感于爱校情殷,意表难免激昂之处,此系青年人上进精神,自然趋向,实有足多者。刻下约翰已由沪赶回,与诸队员会商之余,均认为应有彼此谅解之必要,更进而从事吾清华素来奋斗到底之体育精神,合作乃有济,功到自然成,约翰愿共勗勉焉,此启。

这则启事前所未见,隐约让人感觉必然有其前因后果。为此,我怀着极大兴趣开始在有限的资料里探寻,想知道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启事中说到的“队球队”,其实就是“排球队”。经过考证,排球运动在刚传入中国时亦被称为“抵球”“队球”,所以在早期清华相关资料中,经常可以看到“抵球”“队球”“排球”等不同字眼,但其实说的都是 Volleyball 这同一项球类运动。只是到了1930年之后,才慢慢统一称为“排球”。

在早期清华开展较好、影响较大的球类项目主要是足球、篮球、网球、棒球等,并一直有相应的学校代表队。而排球虽然也开展较早,但受重视程度却不如其他几项,代表队也是时有时无。这一点从1927年3月29日《清华校刊》一篇文章《虽败犹荣的排球战》中可以得到佐证。文中分析了3月26日清华与“民大”比赛排球的失利原因,其中第一条就是“组织不上二礼拜,练习过二次,和既有二年历史底民大队比赛,怎能不败呢?”

图片
《清华校刊》上登载的有关文章(部分)

针对这一次清华排球队重组后的首次失利,队员们显然还有话说,于是我们今天在一篇言辞犀利的“吐嘈”文章《我提议解散抵球队》[2]里,看到了队员们积怨已久的情绪。这些“怨气”除了对当时同时执教田径队和排球队的郝更生先生在时间分配上的“厚”田径“薄”排球大为不满之外,也把时任体育部主任的马约翰先生一起“捎带”了进来。说“他又不耻自卑,出来教练棒球。你看棒球练习的精神,多么可观!每次练习以前,都出个派位置的条告。便利队员不少!这一点不能不感谢他。但他为什么不多花一点时间,把我们抵球队的位置也派个清清楚楚?免得练习的时候,谁都不认定一个位置哦!哦!我知道了!马先生事务繁重,哪能兼顾及此?马主任既然这么忙,我所以提议把抵球队解散!”

从当年校刊的体育消息记载中,我们可以一窥清华各个代表队发展的详细情况,特别可以感受球队与教练之间磨合的真实情形。同时也可以了解到马约翰当年担任体育部主任时,既要花费精力在学生的一般体育锻炼上,又要直接对代表队的训练承担教练责任,还要协调各个不同项目代表队的发展,确实是“事务繁重”!

至于这一次排球(抵球)队的“闹情绪”最后有何结果,在后续的报道中未见记载。但从几年后,也就是1931年的排球队解散“风波”中,我们可以推测出潜在矛盾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直至矛盾彻底公开化。

二 风波再起 人心浮动

在1927年到1931年的这几年里,清华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清华园在1928年8月正式成为“国立清华大学”,体育部也经历了罗家伦校长执政后被缩减,马约翰被取消“教授”头衔的重大变故。马先生虽然被降职降薪,但初衷不变,矢志不渝秉承他的“体育迁移”价值理念,坚持发展清华体育。最终于 1929年底带领清华足球队克服困难,在华北第六次足球锦标赛上一举夺魁,不仅感动清华师生,也促成罗家伦校长改变对大学体育的偏执观念,重新授予他教授职位,使得清华体育再上新台阶。

图片

虽然优异成绩使马约翰对中国大学体育产生更大影响力,但这并不代表清华体育发展矛盾全无,该来的还得来,该负的责任还得负。转眼到了1931年3、4月间,就在当时北平“五大学体育联赛”[3]举行前夕,排球队与体育部当局之间再起“风波”,队长徐文祥“愤而辞职”,全体队员同意解散,引得校内舆论一片哗然。1931 年第七期《清华周刊》(副刊)登载编辑部文章,题为《排球队即将解散?》,披露徐文祥辞职内幕。同时加编者提示曰:洩不尽的牢骚,说不出的苦衷——万难维持;马先生:闻之当作如何感想?奉劝:队员莫意气用事,体育当局须自省。得迁就且迁就,漫天风云齐散。

图片
《清华周刊》登载的有关文章

此篇文章梳理了事情的缘由,通过细读大概可以了解当时的主要情形如下:

1.“体育部对各球队的待遇及态度向例是不平等的”[4],表现在队服(Uniform)上最为明显。篮球、棒球及田径各队为 Major Sports (甲级队);网球、排球队为 Minor Sports (乙级队)。甲级队队服经费由学校全贴,乙级队学校只贴一半。这种规定的理由,“按马先生说,是因为‘当初’排网球没有校际比赛;所以‘现在’虽然有了校际比赛,要循守旧例”。这就为后来的 “风波” 埋下了一粒种子。

2 .排 球 队 在 组 建 时 ,“ 马 先 生 当 时 表 示 今 年 要 亲 自 训 练 排 球 队 并 且 说‘ I will pay more attention to volley ball’。当时所有队员莫不眉飞色舞,以为今年的排球队一定有较大兴趣,功课不至于白牺牲了”。但是第一次训练时,马先生因为网球队没来,第二次又因为棒球队没有来,第三、四次马先生又不知道因为何事没有来。这就让队员们非常失望与失落,情绪大受影响。于是“嬉笑者有之,缺席者有之,发脾气有之”,队伍开始涣散。

3.与此同时,马先生因为担任华北球会职务,终日在北平城里忙于社会体育事务,校中所任自然无暇顾及,长达三个星期之久。徐队长以为马先生有不得已的苦衷,球赛一俟结束,即会回来整顿一切,所以“努力敦劝,维持秩序”,才使得训练没有中断。

4.终于等到华北球赛结束,马先生也回到清华,队员们都很高兴,徐队长也整理了整顿训练的意见准备向马先生建议。谁知突然又得到消息,说马先生即将带领华北足球队去上海参加比赛。这下子排球队彻底“炸了锅”,对马先生从没向大家提起此事感到惊讶与不解。于是徐队长“愤慨之余”,提笔给马先生写信一封,除了“不满”与“质问”外,表示“个人牺牲已达极点,实在无力继续维持”,因此向体育部提出辞职。

5.马先生接信后,在第二天下午召集排球队全体开会,向大家解释“不得已的苦衷”,特别强调“他做事向来是重一诺的。答应了人家就不得不做到底,他说这是他的精神”。但是队员们对这个解释“不买账”,认为训练排球队也是马先生自己承诺过的,却为什么一次也没到场?他们表示,“如果马先生非走不可,徐君是一定辞职不干,如果徐君不干,则本队精神更无法维持。不如及早散伙”。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双方已无缓和的余地。马先生只好答应当晚再考虑一下,决定后通知大家。

6.但是第二天下午,体育部教师涂文先生又召集排球队开会,报告说“马先生已经启程赴上海了,临走时把一切交给涂文和赵逢珠两位先生,托他们向徐君和全队解释”。这下子等于“火上浇油”,全体队员当即宣告解散,当天训练无人到场。但事情到此并未结束。涂、赵两位先生自感球队这样解散,他们会辜负马先生的委托,于是竭力在全队中做疏通工作,希望大家不要因为此事而使球队灭亡。于是全队又开会商讨,“一致认为这事的责任完全应该由马先生负”,但看在涂、赵两先生这样热心恳托的“面子”,不能让他们为难。于是最后决定“维持两星期”,其间仍由徐文祥勉力担任队长职务。之后等“马先生回了北平,他老人家一踏进清华园的大门,我们全体自动辞职,一切请他自己去想法!”

三 达成谅解 风云齐散

今天细读这篇纪实文章,读者仍能真切地感受到90年前那场“风波”的生动。这里面既有排球队学生不可避免的“冲动”,也有马先生百事缠身的“无奈”,还有老一辈人,如涂、赵两位先生受人之托,尽力成事的“操守”。对于后人而言,评判当时的“对错”已毫无意义,我们最感兴趣的其实是真实的细节、立体的人物、令人信服的结果。

那么,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后来又是如何演变的呢?据后来一期的《清华周刊》(副刊)的跟踪文章记载,4月17 日,马先生由沪回校,当晚即召集排球队会议。由此可见,这段时间虽然他人不在清华,但排球队的所有动态他都了然在心。事关重大,顾不得“鞍马劳顿”,就在第一时间出来亲自解决问题。在这次见面会上,想必双方进行了充分沟通。虽然各方究竟说了什么已经无从知晓,但结果是“队员一致要求马先生出一启事,解释一切”,即告“和解”。而马先生也欣然答应,并立刻撰写成文,交由校刊发表。于是,就有了本文一开始的那份《马约翰启事》。

了解事情的原委后,再来看这份《马约翰启事》,我分明看到的是一位民主的马先生,宽容的马先生,情商超高的马先生!

作为 1930 年代就已在中国体育界赫赫有名的清华体育部教授,马先生在矛盾暴露之时并没有逃避责任,而是承认,虽“为公义所迫”, 但“对于本校校队练习,多所耽搁”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尤其对排球队“一月来终未得一次临场指导,负此大好练习辰光,殊为可惜!”,虽未明说,但歉意已为人所感知。如此开放的胸襟,坦然的态度怎不让人折服。至于排球队员表现出的激烈言辞与冲动之举,马先生并不计较,而认为他们“感于爱校情殷,意表难免激昂之处,此系青年人上进精神,自然趋向,实有足多者。”如此豁达的思维、宽容的眼界同样令人敬佩。最难能可贵的是,马先生在学生面前,没有摆出居高临下的“师道尊严”,反而以平等待人的姿态,因势利导,迅速使得学生的“火气”全消,使得双方“均认为应有彼此谅解之必要”,进而将大家的共识统一到“从事吾清华素来奋斗到底之体育精神”,最后以“合作乃有济,功到自然成”与学生共勉,激励大家为清华争得更多的荣誉。

总之,这场“风波”在马先生的努力下很快被化解,这不仅让马先生的担当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们领教到他在成功进行一场“危机公关”中表现出的超高情商!难怪《清华周刊》也评论说,“漫天风云齐散,排球队从此青云直上矣”!

四 结语

发生在 90 年前的这场排球队解散“风波”,在百年清华体育史上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它却为研究清华校园文化演变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特别是这篇已然尘封近 90 年的《马约翰启事》,不仅记载了马先生实践清华“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体教理念的一个精彩案例,也为马约翰一生的高风亮节增添了“画龙点睛”的一笔,实属难得。

不加掩饰的历史应该就是这样:有缺陷,有无奈,有冲突;有互动,有谅解,有退让。没有永远正确的神人,只有顺势而为的情商。一流的文化优势靠实事求是,一流的人才在解决矛盾中成长。“高大上”也需要接地气,“创一流”永远在路上!这正是:

风波来时不可挡,化解矛盾需情商;
胸襟宽广品自高,约翰先生是榜样!

[1]. 叶宏开等,《挺起胸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第72页。

[2].《清华校刊》第26期,1927年4月12日,第三版。

[3]. 五校:清华、燕京、北大、师大、辅仁。

[4].《排球队即将解散?》,《清华周刊副刊》,1931年第7期,第10页。

(2020/9/30 二稿于上海)